专业决定影响力
公众号

祺龙海洋IPO:近九成收入源于单一产品,应收账款暴增328%,产能利用率61%仍募资扩产引监管质疑

2025-10-17 10:41:21 来源: 发现华网 作者:韩静

山东祺龙海洋石油钢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祺龙海洋”)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北交所IPO进程因多项经营风险备受市场关注。公司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4732万股,拟募集资金3.82亿元,用于高性能大口径隔水导管生产项目。然而,其业务结构高度集中,近九成收入依赖于单一产品隔水导管,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该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介于85.79%至99.41%之间。由于海洋油气开发具有周期性,油价下跌或项目投资缩减可能直接导致隔水导管需求骤减,进而引发公司业绩大幅波动。

与此同时,祺龙海洋的应收账款在2024年出现异常激增,一年内增长328.96%,且逾期部分占比超过六成,引发监管问询。数据显示,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从2022年的8715.62万元、2023年的3846.42万元,跃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65亿元,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2.41亿元。公司解释称,2022年末的增长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而2024年末的异常飙升则与个别合同执行障碍、保函格式争议及质保金扣除方式等操作问题有关。尽管公司强调以往回款情况优于同业,并称当前问题属于个案,但应收账款在短期内剧烈波动及高企的逾期比例,仍凸显出公司在回款风险与内部管理方面存在压力。

在扩产计划方面,祺龙海洋拟投入募集资金建设“高性能大口径隔水导管生产项目”,目标是将产品最大口径提升至1600毫米,并新增年产7500根的产能。然而,公司目前仅有一条生产线需兼顾两类产品生产,且近年来产能利用率波动剧烈——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42.87%、101.04%和61.62%,反映出阶段性产能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监管机构对其大规模扩产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公司回应称将通过优化排产和外协加工应对产能波动,但未充分说明为何不延续当前“自制+外协”的灵活生产模式。加之深海市场需求数据支撑不足、长输管线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其扩产计划的合理性与未来市场消化能力仍存不确定性。

近九成收入源于单一产品

在海洋工程装备的细分领域,祺龙海洋无疑是一家专注于自己核心产品的企业。然而,这种高度的专注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根据其业务数据,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祺龙海洋隔水导管销售收入分别为1.05亿元、2.06亿元、1.81亿元和1.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86.86%、85.79%、89.77%和99.41%,公司的业务收入极度依赖于单一产品。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祺龙海洋招股书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受全球能源价格、地缘政治、环保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例如油价下跌导致海上钻井项目推迟或取消,对隔水导管的需求可能随之锐减,祺龙海洋将直接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尽管祺龙海洋强调“持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但公司2021至2024年上半年间研发费用率长期徘徊在3%左右,分别为3.43%、2.15%、4.68%、3.03%,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5.21%、5.90%、5.58%、5.37%)。在深海油气开发向超深水、智能化方向演进的背景下,单一产品的技术迭代压力与日俱增,若不能构建多产品线的技术护城河,企业将难以应对来自国际巨头的技术替代风险。

应收账款暴增328%,逾期部分占比超六成

2024年,祺龙海洋应收账款一年内激增328.96%,逾期部分占比超过60%,这一异常财务变动将祺龙海洋推至监管的聚光灯下。监管机构发出问询,要求公司详细说明逾期账款的构成,量化分析2022年及2024年末应收账款两次大幅增长的原因,并审视其状况是否符合行业惯例。

数据显示,祺龙海洋的应收账款余额犹如过山车: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8715.62万元、3846.42万元、1.65亿元、2.41亿元,其中,信用期内应收账款分别为3181.24万元、2609.36万元、6595.13万元、1.26亿元;占比分别为36.50%、67.84%、39.97%、52.47%;信用期外应收账款分别为5534.38万元、1237.06万元、9904.41万元、1.14亿元,占比分别为63.50%、32.16%、60.03%、47.53%。

图片

图片来源:祺龙海洋二轮问询的回复

对于如此剧烈的波动,祺龙海洋给出了不同的解释。2022年末的应收账款高企,公司归因于当年第四季度收入规模较大,属季节性因素。然而,2024年末的暴涨则暴露了更多深层问题。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包括:个别业务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客户内部对采购数量重新划分等特殊原因、公司质量保函开具格式存在问题以及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实施后质保金扣除方式待明确等问题,这些操作层面的障碍共同导致了期末形成大额逾期应收账款。至于2025年6月末的继续增长,公司则解释为对中海油、中石化等客户在当年3月及二季度的销售集中,款项尚在信用期内或刚逾期,未及回笼。

在回应行业惯例的质疑时,祺龙海洋指出,在2021年至2023年间,其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实际上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回款情况良好。只是到了2024年末和2025年6月末,这一比重才攀升至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公司强调,由于同行业公司未公开披露信用期内外账款的分布细节及客户招采政策变化的影响,因此祺龙海洋当前遇到的问题是由其自身业务特点和具体项目的特殊情况所致,并不属于行业普遍现象。

产能利用率61%仍募资扩产引监管质疑

近日,祺龙海洋计划募集约3.82亿元资金,用于建设“高性能大口径隔水导管生产项目”一事,引起了监管机构与市场关注。该项目声称建成后可将隔水导管最大口径提升至1600毫米,并形成年产7500根的新增产能。然而,结合该公司现有的生产模式与历史产能利用率,其大规模扩产的必要性,无疑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根据披露的信息,祺龙海洋目前面临的核心矛盾是“阶段性产能不足”。其现有的唯一一条制管生产线,需要同时满足隔水导管和油气长输管线两种产品的生产任务。2021年至2023 年,这条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如同坐过山车,从42.87%飙升至101.04%,又回落至61.62%。这种剧烈波动,根源在于订单的“不均衡性”——时而集中爆发导致超负荷运转,时而清淡导致产能闲置。这种模式下,公司坦言只能“优先保障”利润率更高或更核心的隔水导管业务,致使长输管线业务发展受限。

图片

图片图片来源:祺龙海洋首轮问询的回复

面对监管关于“达产前如何保证交付”的质询,祺龙海洋的回复显得有些苍白。其对策无外乎两点:一是内部“优化排产”,二是依赖“外协加工”。优化排产在产能已经超负荷的时段恐难有太大作为,而外协加工则被明确指出的一个弊端是“成本较高”。公司列举了山东三通、河北海乾威等合作方,以证明外协能力的可靠性,但这恰恰引向了另一个关键质疑:如果外协能够有效解决阶段性需求,且新项目达产后现有产线将专攻长输管线业务,那么为何不继续采用“自制+外协”的灵活组合来应对波动,而非要投入巨资建设一个固定产能?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新产线也可能面临利用率不足的风险?

祺龙海洋为项目必要性列出了三条理由:首先,深海开发确是大势所趋。但对1600毫米等超大规格导管的具体市场需求节奏、订单能见度如何,公司并未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其次,用自产替代外协的核心逻辑在于成本节约。但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折旧费用与可能出现的产能闲置成本,是否一定能优于当前灵活的外协成本?最后,实现公司两类产品的优化布局,现有产线全力开拓市场空间更大的长输管线业务,以化解产品单一、客户高度集中的经营风险。然而该市场竞争激烈,祺龙海洋能否顺利开拓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存在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敖林

猜你喜欢

24小时热榜

专业决定影响力

联系我们

电话:010-53675622

邮箱:fxhwang@163.com

扫一扫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5 华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51319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