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迅股份IPO:毛利率“四连降”引监管追问,陷软件退税合理性争议,研发费率“掉队”超10%且信披数据“打架”
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优迅股份”)科创板IPO进程一波三折。公司在9月19日上会被“暂缓审议”后,已于10月8日完成回复,并将于10月15日再度上会。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000万股,募集资金8.09亿元,主要用于下一代接入网及高速数据中心电芯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载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及800G及以上光通信电芯片与硅光组件研发项目。
在财务表现方面,优迅股份近年毛利率呈现连续下滑态势,从2022年的55.26%一路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3.48%,引发监管重点关注。公司解释称,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到产品价格理性回调与晶圆采购成本持续上升的双重挤压。而在与同行业公司对比中,由于优迅在成本结构、产品布局及市场区域等方面存在差异——特别是固网接入领域业务占比较高、间接成本相对较低,导致其毛利率变动趋势与部分境外可比公司出现一定背离。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在冲刺IPO过程中,研发费用率持续“掉队”。该指标从2022年的21.14%逐步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15.81%,到2024年已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超过10个百分点,引发市场对其研发动力与技术竞争力的担忧。此外,其招股书中关于同行业研发费用率的数据在8月与10月两个版本间出现近6个百分点的差异,关键信息披露存在“打架”现象且未作充分说明,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公司信披质量与内控水平的信心。
与此同时,优迅股份还因其嵌入式软件增值税退税的合理性陷入争议。尽管相关退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且近年来退税金额对公司净利润贡献显著,但市场质疑其退税规模与实际软件研发投入及成果严重不匹配。具体来看,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及封测费构成,未见大规模软件研发相关支出;同时,其所持有的软件著作权多为内部管理类或与芯片核心功能关联度较低,这使得退税政策的实质依据与长期可持续性受到广泛质疑。
毛利率“四连降”引监管追问近年来,优迅股份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39亿元、3.13亿元、4.11亿元和2.3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9573.14万元、5491.41万元、6857.10万元和4168.69万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5.26%、49.14%、46.75%、43.48%,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期毛利率分别为43.41%、32.58%、35.45%、41.98%,优迅股份毛利率变化趋势与可比公司不一致。因此监管要求公司详细解释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图片来源:优迅股份二轮问询的回复
优迅股份在回复中分析称,毛利率逐年下降主要受到销售端产品价格回落与采购端晶圆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在销售端,2022年受全球芯片短缺影响,产品价格处于相对高位,随着后续供需关系逐步平衡,价格出现理性回调。在采购端,作为采用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企业,晶圆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超过60%。2022年至2024年间,受全球晶圆产能紧张及汇率变动影响,公司主要晶圆型号采购价格持续上涨。由于晶圆采购成本传导至产品成本存在一定周期,使得2023年和2024年的营业成本有所上升,进而压缩了毛利空间。
在回应与同行业公司毛利率变动趋势不一致的问题时,优迅股份分析认为,其与部分境外同行的差异主要源于成本结构和市场策略的不同。例如,Semtech、Macom等公司因间接成本较高,在数据中心和电信市场增长带动出货量提升时,规模效应显著,单位产品分摊的间接费用下降,从而推动毛利率上升。而优迅股份本身间接成本较低,规模效应对毛利率的改善作用有限。此外,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固网接入市场,客户以境内为主,与境外企业在产品种类、应用领域及客户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毛利率变动路径不尽相同。
研发费率“掉队”超10%且信披数据“打架”在持续冲刺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优迅股份披露的研发投入情况及其背后的信息披露质量,引发了外界关注。纵观其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趋势,分别为21.14%、21.09%、19.10%和15.81%,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分别为21.74%、31.65%、31.45%、30.21%;即便在剔除股份支付因素的影响后,优迅股份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68%、21.09%、17.59%、14.24%,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分别为20.55%、30.01%、29.68%、27.8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优迅股份的研发费用率便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差距超过10个百分点。对于这一显著差距,公司将其主要归因于可比公司裕太微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拉高了行业均值。这种解释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无法完全消除投资者对于公司自身研发动力和长期技术竞争力的担忧。
更让局面复杂化的是,优迅股份的招股说明书自身出现了数据“打架”的问题。在同年8月份发布的版本中,公司披露2025年1-6月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为24.54%;而到了10月份的更新版本中,这一数据却变成了30.21%。对于如此关键的对比指标,在短时间内出现近6个百分点的显著差异,公司并未给出详尽且令人信服的说明。这种信息披露的前后不一致,不仅影响了财务数据的严肃性和可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市场对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和治理水平的信心。
优迅股份近期因嵌入式软件退税的合理性问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家以芯片设计为主业的企业,近年来凭借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获得了可观的退税金额,但其退税规模与主营业务成本结构、软件研发成果之间的矛盾,正成为舆论焦点。
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139.84万元、7208.35万元、7786.64万元、4695.88万元,而同期获得的嵌入式软件退税金额分别为993.41万元、698.05万元、957.87万元、439.54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分别高达12.20%、9.68%、12.30%、9.36%。从政策依据看,这一退税源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企业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在按13%税率缴纳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可申请即征即退。优迅股份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2020年、2023年两次通过认定)及“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身份,更使其享受企业所得税10%的优惠税率,进一步强化了税收优惠对其业绩的支撑作用。
图片来源:优迅股份招股书
然而,市场质疑的核心在于,如此高额的嵌入式软件退税,是否与企业实际研发投入及成本结构相匹配。从主营业务成本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主营业务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及封测费构成,上述两项合计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6.45%、96.20%、97.19%、96.61%,却未见与大规模软件研发直接相关的成本支出,如软件设计人员薪酬、开发工具采购、测试验证费用等。这与嵌入式软件研发通常需要高比例人力与技术投入的特性形成明显反差。
进一步审视其软件著作权情况,优迅股份公开的8项软件著作权中,4项为内部管理软件,与芯片功能无关;另外4项“数字诊断系统”软著,亦非芯片内部嵌入式软件。唯一可能涉及嵌入式软件的软著直至2024年6月才取得授权,且对应产品尚未批量销售。这意味着,支撑其过往数年退税的嵌入式软件,其研发成果与知识产权积累并未在企业资产端形成有效体现,退税规模的可持续性存疑。
责任编辑:敖林
猜你喜欢
华网
共387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优迅股份IPO:毛利率“四连降”引监管追问,陷软件退税合理性争议,研发费率“掉队”超10%且信披数据“打架”
2025-10-14 10:03:21
-
昂瑞微IPO:间接股东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立案调查,累计未弥补亏损12亿,创始人退出后成竞争对手
2025-10-13 10:26:38
-
摩尔线程IPO:与GPU巨头核心技术差距显著,营收高增长背后的“资金迷局”待解,股权分散且无控股股东
2025-10-11 09:58:37
-
精创电气IPO:董秘与财务总监“互助贷款”引关注,销售费用率近6倍于同行,科教用地被用于生产经营遭质疑
2025-10-10 09:46:16
-
新富科技IPO:控制权结构复杂成监管焦点,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达九成,关联交易企业超20家引关注
2025-10-09 10:10:51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