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决定影响力
公众号

金花股份:6年收60条处罚信息,78次沦为被执行人,业绩扭亏难掩深层危机

2025-02-24 13:53:50 来源: 发现华网 作者:赵强
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金花股份(600080.SH)近期频频暴露出诸多问题,不仅使其内部治理结构岌岌可危,更让其市场形象一落千丈。这些问题,无疑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近日,金花股份一则人事变动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公司董事会秘书孙明因个人原因辞职,结束了其在公司长达20年的履职生涯。在过去两年内,孙明三次被通报批评,最近一次更是发生在今年1月。更为严重的是,公司董事长邢雅江也在去年底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据统计,自2019年底以来,金花股份及其董事长邢雅江等相关人员累计收到上交所、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处罚信息多达60条。

如果说管理层的问题还只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冰山一角,那么金花股份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乱象则更加触目惊心。公司存在将资金直接或间接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的情况,涉及金额高达16,772万元。这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众多投资者以公司应承担证券虚假陈述责任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诉求赔付金额累计高达604.87万元。不仅如此,自2004年以来,公司先后78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总额超过8亿元。

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金花股份近期发布了一则看似积极的消息: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500万元到8,200万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4,289.06万元,将实现扭亏为盈。然而,公司此次扭亏并非依靠核心业务的改善或经营效率的提升,而是通过处置了全资子公司金花国际大酒店100%的股权,确认了约3,655.10万元的投资收益。

六年60次处罚,董事长被立案、董秘辞职

2025年2月15日,金花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秘书孙明因“个人原因”辞职,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董秘生涯。然而,这一看似普通的离职公告背后,却隐藏着公司治理的深层次危机。孙明在近两年内连续3次被交易所通报批评,最近一次更是发生在2025年1月。

上图来源:上交所网站

2025年1月14日,上交所发布纪律处分决定书,直指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多项违规行为。首先,2023年半年报和三季报的财务数据存在严重不准确问题、未及时披露关联方期间资金占用情形,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也正因如此,上交所对金花股份及时任董事长邢雅江、时任总经理兼代财务总监韩卓军、时任董事会秘书孙明予以通报批评。

上图来源:金花股份公告

此前,2024年12月21日,金花股份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邢雅江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对外宣称此次调查仅涉及董事长个人,不会影响公司日常经营。

上图信息来源:证监会、上交所网站

事实上,金花股份吃罚单如同家常便饭。自2019年以来,金花股份及其高管团队已累计收到上交所、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处罚信息多达60条。频繁的处罚不仅暴露了公司在合规管理上的不足,更让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降至冰点。

投资者诉讼案缠身,曾78次成为被执行人

2025年1月,金花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西安市中院”)的《民事裁定书》和《民事判决书》,涉及76名自然人投资者,索赔金额高达604.87万元(含诉讼费等相关费用)。

上图来源:金花股份公告

这场诉讼风暴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0年8月。当时,金花股份因原实际控制人吴一坚及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违规行为,收到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0]4号)。调查显示,吴一坚及其关联方通过复杂的合同安排,将上市公司资金直接或间接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涉及金额高达1.677亿元。

正是这一违规行为,引发了大量投资者的集体诉讼。截至2025年1月28日,金花股份涉及的投资者诉讼案件累计已达590起,尽管这些案件均已通过撤诉、和解或审理完毕,但公司为此支付的赔偿金额高达4,398.20万元。

上图来源:天眼查

然而,诉讼赔偿仅仅是金花股份困境的冰山一角。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金花股份先后多达78次被列为被执行人,被执行的总额更是超过了8亿。

上图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以2024年3月28日西安市中院发布的结案通知书为例,金花股份在徐美珠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中,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23)陕民终507号民事判决书、西安市中院作出的(2021)陕01民初1720号民事判决书已发生法律效力。

因金花股份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徐美珠申请执行,西安市中院依法受理。执行标的为,被执行人金花股份向申请执行人徐美珠支付赔偿款107,059元,案件受理费2,439元,金花股份承担本案执行费1,506元。

对于金花股份而言,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危机,重建市场信心,其未来的道路将愈发艰难。而对于监管层和投资者来说,如何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确保其合规运营,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靠卖酒店股权扭亏,难掩深层困境

金花股份,一家主营业务聚焦于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医药企业,旗下产品线涵盖化学药品、中成药、原料药和保健品。本应凭借其在医药领域的优势稳步发展,然而,近年来其业绩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2020年至2023年期间,金花股份的净利润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规律:赚一年亏一年,循环往复。到了2024年,这种不稳定的节奏依然延续。尽管公司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宣称,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500万元至8,200万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4,289.06万元,看似实现了扭亏为盈,但细究其背后的原因,却难以让人乐观。

金花股份此次扭亏的关键,并非源于主营业务的强劲增长,而是依赖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输血”。公司通过处置全资子公司金花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花大酒店”)100%股权,确认了投资收益约3,655.10万元。此外,由于初始成本与处置时账面价值的差额,公司还增加了税前可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费用3,900.23万元。再加上中小股东诉讼事项支付及计提金额的减少,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公司扭亏的主要动力。

上图来源:金花股份2023年年报

然而,若剔除处置酒店股权这一非经常性损益,公司依靠主营业务实现的盈利增长幅度极为有限。数据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仅同比增长约3%,尽管原辅材料采购价格下降带动了毛利率的提升,但整体盈利能力依然疲软。这暴露出金花股份核心业务的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依赖资产处置来优化业绩的做法,显然难以持续。

另外,金花股份业绩低迷的深层次原因,与其核心产品销量下滑密切相关。以公司主导产品金天格胶囊为例,作为国家一类新药,经过多年推广,虽已成为骨科临床中药一线用药,但其市场表现却不容乐观。2023年,金天格胶囊的生产量同比下降6.53%,销售量仅微涨0.46%,几乎与2022年持平。这一数据表明,产品在市场拓展方面已遭遇瓶颈,未能实现有效增长。

金花股份的困境,绝非单纯的业绩问题,而是其内部治理和战略规划双重危机的集中体现。若公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仅靠短期“粉饰”业绩,终将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责任编辑:韩静

猜你喜欢

24小时热榜

专业决定影响力

联系我们

电话:010-53675622

邮箱:fxhwang@163.com

扫一扫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3 华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92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