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失去的十年
历时近10个月,民生银行对武汉中央公司、副董事长卢志强及其控制的泛海控股等的诉讼终于有了结果。
近期,北京金融法院判决武汉中央公司和武汉中心公司向民生银行共计支付70.18亿的贷款本金及相应的利息,支持当初民生银行的申诉请求。卢志强及泛海控股对此债务承担担保偿还责任。
以目前泛海控股的现状来看,上述债务能否及时偿还还存在很大变数。
事实上,泛海控股只是民生银行频繁踩雷的冰山一角,面对逐渐掉队的事实,民生银行要恢复以往的市场地位确实十分艰难。
不止卢志强
对于民生银行踩雷的泛海控股,有一点与其他房企不一样的地方,其不仅是民生银行“债主”,更是股东,是早期发起人之一。
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首家民营商业银行,在2000年上市之时,泛海控股和东方集团并列第二大股东,掌门人卢志强至今一直在担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
而泛海控股的财务危机也暴露了民生银行对股东的贷款风险。2023年上半年民生银行对泛海控股及关联方的贷款金额为211.94亿,占资本净额比重为2.86%;此外对包括大家人寿、上海健特生命等主要股东及关联企业的贷款金额也达到了443.09亿,占公司资本净额比重接近6%,这一水平在股份行中并不低。
由于泛海控股已经实质性违约,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账上资金仅为16.3亿,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和非流动负债分别为56.01亿和401.64亿,偿债能力堪忧。民生银行对泛海控股的超200亿贷款存在严重的减值风险。
对于恒大的暴雷,民生银行同样没有逃过。相比泛海控股,恒大涉及的债务更多。据此前曝光的恒大欠债名单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对民生银行欠款高达293亿,在86家金融机构中位居首位。
在“宝万股权之争”中,民生银行还违规为宝能进行资金输血,涉及金额8亿元。在2016年事件被曝光后,民生加银的相关产品备案被暂停6个月。
除此之外,包括阳光城、金科、蓝光发展等近年来出险的地产企业都是民生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样增加了其不良贷款压力。
在金融投资上,民生银行在地产领域也摔了一跤。旗下的民生加银添鑫纯债基金、民生加银平稳添利等多只基金,皆因踩雷问题地产债而清盘。
不仅地产方面,民生银行在其他行业踩雷的情况同样不少。
例如2017年保千里债务违约,民生银行被拖欠款项最多,为2亿元;在辉山乳业百亿债务违约事件中,对民生银行的逾期贷款金额达7亿;在康得新造假案中,民生银行为康得系最大的债权人,拥有近60亿债权。
近些年民生银行频繁踩雷,不仅折射出战略和风控问题,也是其不断掉队的重要原因。
辉煌不再
不断踩雷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和贷款减值损失,严重降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以2020年为例,当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剧增,为700.49亿,同比增加了156.15亿,增幅为28.69%。不良贷款率为1.82%,相较于2019年的1.56%也明显提升,在9家股份行的排名也由第5位迅速降到了倒数第1位。
也就在当年,民生银行计提了高达929.88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了48.05%。这样的减值计提规模已经接近了当年总收入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造成2020年民生银行如此巨大不良贷款“窟窿”的,并不是房地产,而是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采矿业,不良贷款率均超过了3%,其中交通运输业由上一年的1.38%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4.11%。房地产行业在对公业务不良率为0.69%,同比仅增加了0.41%,风险暴露的并不明显。
为处置2020年巨额的不良贷款,民生银行加大了拨备资金的计提力度,当年的拨备覆盖率由上一年的155.5%下降到了139.38%,虽然此后有所回升,但到2023年前三季度依旧在150%的监管红线之下,并在股份行中排在倒数第一。
从2021年开始,民生银行房地产业务风险开始明显暴露,对公业务不良贷款率快速飙升到2.66%,到了2023年上半年,又进一步提升至5.13%。
据花旗研报显示,2021年民生银行对国内高风险开发商的风险敞口达到了近1300亿元,占其一级资本的27%,这在国内大型银行的占比是最高的。
大量的不良风险严重影响了民生银行的盈利能力。2020年净利润规模出现明显下滑,为343.09亿,同比下降了36.25%,到2022年近乎平增,仅在350亿出头;营业收入也不乐观,受净息差不断下滑、中收业务低迷影响,2022年实现收入1424.76亿,均回到了2015年之前的水平。
业绩规模的不断下降,民生银行也不得不面对不断掉队的事实。
早在2013年,民生银行在股份行中还属于“优等生”,彼时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处在股份行第二位,仅次于招商银行,是妥妥的第一梯队。但到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已经降到了倒数第3、第4位。
失去的十年
民生银行此前的辉煌,主要得益于前董事长董文标的操盘。
董文标是民生银行的“老资格”,早在民生银行筹建之初便加入了管理层,2006年上任董事长后,通过在业内率先推动事业部制改革和聚焦小微业务等措施,公司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对小微的聚焦,还奠定了彼时“小微之王”的地位。
到2014年董文标离任的这段时期,民生银行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74.52亿增长到了2014年的1354.69亿,规模扩大了6.76倍。反映银行业“家底”的拨备覆盖率最高也超过300%,此后再也没能恢复到这一水平。
董文标的离任成了民生银行掉队的分水岭。之后洪琦出任民生银行董事长,经营战略开始向零售方向转型,重点投向了房地产、消费金融及财富管理领域。
其中尤其在房地产领域动作频频。2014年,民生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提出地产金融的“投行化”,此后便开始与房企频繁建立合作,先后和融创、旭辉、泰禾、金科等超过20家房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风险加速累积。
从当下的结果来看,民生银行零售转型已经失败。零售业务由于资产收益率高,一众业内企业趋之若鹜,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建立严格风控体系,很可能起到反作用,极大增加公司不良率,侵蚀公司利润。而这也是民生恰好欠缺的地方。
具体来说,信用卡一直是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重灾区。早在2020年业务的不良贷款金额就达到了151.8亿,不良贷款率为3.28%,明显高于招商银行的1.66%和平安银行的2.16%。到了2023年上半年仍为2.9%。
由于民生银行的风控不严,其多次受到监管层大单处罚,甚至有“罚单王”的称号。在2020-2022年,民生银行被处罚金额分别为1.11亿、1.37亿和0.46亿,均位居股份制银行榜首。
就在2023年前三季度,民生银行被罚金额已经超过了1.5亿,其中2月因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资金被挪用、统计数据不真实等一次性被罚8970万;6月又因为重庆分行2016年及此前年度的票据违规行为单次被罚5967万。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因为业务合规性及风控等问题,早在2017年就开始推进的500亿可转债募资的审核一直不能通过,最终不得不撤回申请。
对于民生银行一直重视的零售财富管理业务,也没有形成优势。2023年前三季度,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为21.95亿,仅占全部手续费收入的20%。远不能成为非息收入的驱动力。
更为关键的是,民生银行净息差并没有因为零售转型而受益。早在2014年,他的净息差为2.59%,在股份行之中仅次于招行,但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就降到了1.48%,排在了倒数第2位。
主要原因在于,民生银行在资产收益率快速下降的同时,负债端的成本管控成为了一大短板。2023年上半年成本付息率为2.44%,明显高于招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
综合而言,对于民生银行过往,自董文标辞职后用“失去的十年”形容也不为过。当下应重点加强风控体系,加快不良资产出清,而留给他们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责任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华网
共825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2024-06-05 10:41:29
-
2024-05-08 21:20:12
-
不降息! 央行缩量平价续作1000亿元MLF,分析师:年中前后MLF利率有望下调
2024-04-15 10:47:07
-
金融科技周报|邮储银行广州市分行涉保险销售问题,被罚50万元
2024-04-15 10:40:59
-
2024-04-15 10:39:17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