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电力IPO三大疑云:税收优惠贡献近30%利润,山东大学处级干部股权代持存疑,分红1亿再募9000万补流
2025-04-07 10:47:53
来源: 发现华网
作者:赵强
2025年4月10日,深交所将审议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大电力”)创业板IPO申请。这家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72万股股票,募资5亿元,主打电网智能化设备的企业,表面业绩光鲜,实则暗藏多重风险。
从业绩来看,2022年至2024年,山大电力净利润从7,698万元攀升至1.27亿元,但在深入分析其盈利结构时,却发现税收优惠在其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同期,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减免的金额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8.22%、27.93%和22.63%。这意味着,税收优惠对公司利润的贡献显著,若未来政策调整或优惠资格变动,可能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公司存货规模已膨胀至2.38亿元,较2022年激增17%。其中,发出商品占存货的比重在50%以上,此类商品需完成验收后方可确认收入。若验收周期延长或客户需求变化,可能增加存货跌价风险。
山大电力存在复杂的股权代持,韩学山、刘玉田、赵建国等山东大学处级干部通过梁军、张波、丁磊等人代持。2017年4月,上述三人又委托由各自相熟的股东或亲属持有。对此,山大电力解释称,基于简化报备个人投资事项的考虑,上述三人分别委托亲属和相熟的股东代为持有公司股权。2023年3月,在山大电力递交上市申请前三个月,上述股份被集中转让。公开资料显示,赵建国、刘玉田均曾担任过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韩学山担任过副院长。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的“学院领导”一栏中已无这三人。韩学山等三人的代持行为是否合规,需结合具体法规及监管部门认定进一步判断。
山大电力的董事会有9人,其中有6名董事任职或曾任职山东大学;此外,山大电力4名员工仍保留山东大学事业编制。此类治理结构可能引发关联交易或独立性方面的关注。
此外,山大电力的资金运作逻辑令人费解,一边是三年豪掷1.1亿元现金分红展现“不差钱”的姿态,另一边却在招股书中伸手要募资5亿元,其中9,000万元明确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左手分红、右手要钱”的资本操作,不仅暴露其财务策略的自相矛盾,更让人质疑:若真有能力持续分红,为何还要上市“补血”?若确实资金紧张,又为何要在IPO前突击分红?
税收优惠贡献近三成利润,2.4亿存货暗藏风险
作为一家聚焦电力系统智能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山大电力凭借故障录波监测装置等拳头产品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2022年至2024年,山大电力营收从4.78亿元增至6.58亿元,归母净利润由7698万元攀升至1.27亿元。但细究发现,同期税收优惠分别占到利润总额的28.22%、27.93%和22.63%。这意味着,若失去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公司近三成的利润或将“蒸发”。
不仅如此,山大电力的收入严重依赖国家电网。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国家电网的销售金额分别为3.51亿元、3.83亿元、4.58亿元,占比分别为73.34%、69.81%、69.61%。
国家电网贡献了公司近70%的营收,虽然公司解释这是行业特性使然,但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仍像一把悬顶之剑。
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膨胀的存货规模:2022年至2024年,山大电力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03亿元、2.18亿元、2.3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2.77%、29.83%、25.88%。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组成。其中,滞留在客户现场的发出商品占存货的比重在50%以上。这些既未完成验收、又无法及时变现的“积压品”,随时可能因技术迭代或客户需求变化而沦为跌价损失,直接冲击公司利润。
山东大学处级干部股权代持引关注
山大电力曾存在复杂的股权代持,其中,韩学山、刘玉田和赵建国等山东大学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曾通过代持方式持有公司股权。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回复首轮问询函
2017年4月,李宇兵、张居民、韩学山、刘玉田、赵建国等中5位隐名股东因个人原因,将原登记在梁军、张波、丁磊名下的出资额,改为委托由各自相熟的股东或亲属持有。
对于上述隐名股东股权代持的原因,山大电力在回复首轮问询函中解释称,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颁布时,韩学山、刘玉田和赵建国作为山东大学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仍持有公司股权。到了2017年,韩学山和刘玉田仍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赵建国于2015年作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退休至2017年未满三年,基于简化报备个人投资事项的考虑,上述三人分别委托亲属和相熟的股东代为持有公司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赵建国、刘玉田此前均担任过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韩学山曾担任过副院长。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的“学院领导”一栏中已无这三人。
另外,李宇兵和张居民基于简化对外披露投资情况的考虑,分别委托相熟的股东和外甥代为持有公司股权。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直到2023年3月(递表前三个月),韩学山、刘玉田通过宁波泉韵退伙,将其被代持股份转让给丁磊等8名自然人;2023年4月,赵建国将其股份转让给刘英亮等4人。至此,公司宣称“历史代持问题已解除”。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山大电力已说明上述股权代持及解除的相关情况,对于股权代持及转让事项的合规性,需以监管部门审核意见为准。
9名董事6名任职山东大学,陷“校办企业”治理争议
山大电力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架构正引发市场关注。作为山东大学全资控股的校办企业,山大资本持有公司40.148%股份,形成绝对控制。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9人董事会中,6名成员具有山东大学任职背景,占比高达66.7%。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具体来看,公司董事长张波在山东大学任教近40年,直至2023年才离任;总经理刘英亮等3名高管目前仍在山大担任教职。另外,裴林、李欣唐曾任山东大学高级工程师。
尤为特殊的是,公司至今保留着4名具有山东大学事业编制的员工。这些“双轨制”人员虽然在企业全职工作,但人事关系仍隶属高校,其社保费用由企业支付、校方代缴。
分红1亿元却募资补流遭质疑
山大电力的资金运作策略正面临严峻的监管拷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山大电力进行现金分红3,054万元、4,886万元、3,054万元,累计分红约1.1亿元,占同期净利润总额的42.9%,紧贴监管红线。而此次IPO却拟募集5亿元资金,其中9,000万元明确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先分红后补流”的操作模式引发市场强烈质疑。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监管新规明确限制IPO企业“突击分红”行为,山大电力三年分红占比已达42%,距离50%的监管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公司一方面豪掷上亿分红展示“资金充裕”,另一方面又声称需要9,000万元补流,这种自相矛盾的财务操作难以自圆其说。
山大电力在业绩增长、纳税贡献、复杂的股权代持、公司治理、资金运作等多方面问题。如何在保持业绩增长的同时,减轻对税收优惠的过度依赖,化解存货积压风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合理安排资金募集与分红之间的关系,将是山大电力未来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业绩来看,2022年至2024年,山大电力净利润从7,698万元攀升至1.27亿元,但在深入分析其盈利结构时,却发现税收优惠在其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同期,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减免的金额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8.22%、27.93%和22.63%。这意味着,税收优惠对公司利润的贡献显著,若未来政策调整或优惠资格变动,可能对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公司存货规模已膨胀至2.38亿元,较2022年激增17%。其中,发出商品占存货的比重在50%以上,此类商品需完成验收后方可确认收入。若验收周期延长或客户需求变化,可能增加存货跌价风险。
山大电力存在复杂的股权代持,韩学山、刘玉田、赵建国等山东大学处级干部通过梁军、张波、丁磊等人代持。2017年4月,上述三人又委托由各自相熟的股东或亲属持有。对此,山大电力解释称,基于简化报备个人投资事项的考虑,上述三人分别委托亲属和相熟的股东代为持有公司股权。2023年3月,在山大电力递交上市申请前三个月,上述股份被集中转让。公开资料显示,赵建国、刘玉田均曾担任过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韩学山担任过副院长。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的“学院领导”一栏中已无这三人。韩学山等三人的代持行为是否合规,需结合具体法规及监管部门认定进一步判断。
山大电力的董事会有9人,其中有6名董事任职或曾任职山东大学;此外,山大电力4名员工仍保留山东大学事业编制。此类治理结构可能引发关联交易或独立性方面的关注。
此外,山大电力的资金运作逻辑令人费解,一边是三年豪掷1.1亿元现金分红展现“不差钱”的姿态,另一边却在招股书中伸手要募资5亿元,其中9,000万元明确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左手分红、右手要钱”的资本操作,不仅暴露其财务策略的自相矛盾,更让人质疑:若真有能力持续分红,为何还要上市“补血”?若确实资金紧张,又为何要在IPO前突击分红?
税收优惠贡献近三成利润,2.4亿存货暗藏风险
作为一家聚焦电力系统智能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山大电力凭借故障录波监测装置等拳头产品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2022年至2024年,山大电力营收从4.78亿元增至6.58亿元,归母净利润由7698万元攀升至1.27亿元。但细究发现,同期税收优惠分别占到利润总额的28.22%、27.93%和22.63%。这意味着,若失去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公司近三成的利润或将“蒸发”。
不仅如此,山大电力的收入严重依赖国家电网。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国家电网的销售金额分别为3.51亿元、3.83亿元、4.58亿元,占比分别为73.34%、69.81%、69.61%。
国家电网贡献了公司近70%的营收,虽然公司解释这是行业特性使然,但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仍像一把悬顶之剑。
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膨胀的存货规模:2022年至2024年,山大电力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03亿元、2.18亿元、2.3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2.77%、29.83%、25.88%。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组成。其中,滞留在客户现场的发出商品占存货的比重在50%以上。这些既未完成验收、又无法及时变现的“积压品”,随时可能因技术迭代或客户需求变化而沦为跌价损失,直接冲击公司利润。
山东大学处级干部股权代持引关注
山大电力曾存在复杂的股权代持,其中,韩学山、刘玉田和赵建国等山东大学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曾通过代持方式持有公司股权。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回复首轮问询函
2017年4月,李宇兵、张居民、韩学山、刘玉田、赵建国等中5位隐名股东因个人原因,将原登记在梁军、张波、丁磊名下的出资额,改为委托由各自相熟的股东或亲属持有。
对于上述隐名股东股权代持的原因,山大电力在回复首轮问询函中解释称,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颁布时,韩学山、刘玉田和赵建国作为山东大学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仍持有公司股权。到了2017年,韩学山和刘玉田仍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赵建国于2015年作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退休至2017年未满三年,基于简化报备个人投资事项的考虑,上述三人分别委托亲属和相熟的股东代为持有公司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赵建国、刘玉田此前均担任过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韩学山曾担任过副院长。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官网的“学院领导”一栏中已无这三人。
另外,李宇兵和张居民基于简化对外披露投资情况的考虑,分别委托相熟的股东和外甥代为持有公司股权。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直到2023年3月(递表前三个月),韩学山、刘玉田通过宁波泉韵退伙,将其被代持股份转让给丁磊等8名自然人;2023年4月,赵建国将其股份转让给刘英亮等4人。至此,公司宣称“历史代持问题已解除”。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山大电力已说明上述股权代持及解除的相关情况,对于股权代持及转让事项的合规性,需以监管部门审核意见为准。
9名董事6名任职山东大学,陷“校办企业”治理争议
山大电力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架构正引发市场关注。作为山东大学全资控股的校办企业,山大资本持有公司40.148%股份,形成绝对控制。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9人董事会中,6名成员具有山东大学任职背景,占比高达66.7%。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具体来看,公司董事长张波在山东大学任教近40年,直至2023年才离任;总经理刘英亮等3名高管目前仍在山大担任教职。另外,裴林、李欣唐曾任山东大学高级工程师。
尤为特殊的是,公司至今保留着4名具有山东大学事业编制的员工。这些“双轨制”人员虽然在企业全职工作,但人事关系仍隶属高校,其社保费用由企业支付、校方代缴。
分红1亿元却募资补流遭质疑
山大电力的资金运作策略正面临严峻的监管拷问。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山大电力进行现金分红3,054万元、4,886万元、3,054万元,累计分红约1.1亿元,占同期净利润总额的42.9%,紧贴监管红线。而此次IPO却拟募集5亿元资金,其中9,000万元明确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先分红后补流”的操作模式引发市场强烈质疑。

上图来源:山大电力招股书上会稿
监管新规明确限制IPO企业“突击分红”行为,山大电力三年分红占比已达42%,距离50%的监管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公司一方面豪掷上亿分红展示“资金充裕”,另一方面又声称需要9,000万元补流,这种自相矛盾的财务操作难以自圆其说。
山大电力在业绩增长、纳税贡献、复杂的股权代持、公司治理、资金运作等多方面问题。如何在保持业绩增长的同时,减轻对税收优惠的过度依赖,化解存货积压风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合理安排资金募集与分红之间的关系,将是山大电力未来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敖林
猜你喜欢
华网
共343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山大电力IPO三大疑云:税收优惠贡献近30%利润,山东大学处级干部股权代持存疑,分红1亿再募9000万补流
2025-04-07 10:47:53
-
卓海科技IPO:换券商改道北交所,存货高企,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终转正
2025-04-03 12:34:26
-
古麒绒材IPO:1.2亿净利润难掩-555万现金流困境,实控人代持违反信披规则,前大股东涉嫌税收违法
2025-04-03 12:32:02
-
鼎佳精密IPO:超五成营收真实性“悬疑待解”,子公司曾因未办环评被查封,“人才短板”问题凸显
2025-04-02 11:40:58
-
金则利IPO提交注册440天未果:扣非净利跌19.5%,业绩未达标曾触发对赌,与注销企业仍履行合同引造假质疑
2025-04-02 11:38:58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