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汉芯城IPO:“缺钱”困扰不断,经营模式风险高企,募资项目环评批复与招股书内容存差异
2025-03-24 10:46:36
来源: 发现华网
作者:赵强
近日,云汉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汉芯城”)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并公布了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公司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1,627.90万股,募资5.22亿元,用于大数据中心及元器件交易平台升级、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共享仓储建设项目。然而,这家看似风光无限的新股公司,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争议与隐忧。
云汉芯城自成立以来,资金紧张的状况一直伴随着其发展历程。自2014年至2020年,公司共进行了5轮次融资,平均每年一次,且每轮融资均附带对赌协议。在B轮融资中,由于2015年业绩未达标,创始人曾烨和刘云锋不得不履行补偿义务。值得注意的是,IPO前夕,两位创始人通过股权转让套现1.09亿元。
云汉芯城主要采用“先销后采”和“先采后销”两种销售模式。其中,“先销后采”模式贡献了超过95%的收入,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模式。然而,随着业绩压力与日俱增,公司逐渐加大了“先采后销”模式的力度。数据显示,“先采后销”模式的收入从2019年的800万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1.7亿元。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除了2022年,云汉芯城“先采后销”模式的库存商品金额均超过“先销后采”模式。这种模式转型是否意味着公司在库存管理上存在巨大风险?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
云汉芯城的募资计划从最初的9.42亿元大幅缩水至5.22亿元,取消了原定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更令人质疑的是,公司在披露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时存在与官方披露不一致的情况。
“缺钱”一直在路上,创始人照样套现上亿元
2008年,云汉芯城的前身——上海云汉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汉有限”)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双方各持股50%。2009年12月,云汉电子将其持有的云汉有限50%的股权转让给曾烨。随后,曾烨与刘云锋按原持股比例增资50万元,注册资本增至100万元。
从2014年到2020年,云汉芯城共进行了5轮次融资,平均每年一次。每一轮融资都伴随着对赌协议,包括上市承诺和业绩承诺。尽管这些对赌协议现已解除,但其背后暴露的是公司对资金的极度依赖。
B轮融资中,云汉芯城获得数千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深创投、镇江红土等知名机构。作为条件,曾烨和刘云锋承诺: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4亿元,毛利率不低于4%,即主营业务利润不低于1,600万元。然而,这一业绩目标并未实现,两位创始人曾烨和刘云锋已按照约定履行补偿义务。
尽管公司资金链紧绷,创始人却在一级市场频繁套现,引发市场的广泛质疑。2018年,曾烨将其持有的51.5万股和18.025万股股份分别转让给富海节能和临港投资,套现总额达2,025万元。同期,刘云锋将其持有的9.4417万股和36.9083万股股份分别转让给临港投资和鸿迪投资,套现1,350万元。此次股权转让的每股价格约为29.13元,对应公司整体估值13.5亿元。
2020年,套现行为进一步升级。曾烨将48万股和48.45万股股份分别转让给鸿迪投资和郦韩英,套现总额近5,000万元。刘云锋则向福建开京等转让49.5万股股份,套现2,554.4万元。此次转让每股价格约为51.6元,对应公司整体投后估值约为25.2亿。
粗略计算,曾烨和刘云锋通过股权转让分别套现7,001.79万元和3904.41万元,两人合计套现1.09亿元。
云汉芯城的资金需求从未停止,但其创始人的套现行为却显得格格不入。公司多次融资并签订对赌协议,显示出其对资金的极度渴望。
“双刃剑”!经营模式藏玄机
云汉芯城,一家电子元器件分销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企业,主打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与采购需求。然而,其经营模式背后却暗藏玄机。
云汉芯城的经营模式以“先销后采”为主,占比常年超过85%,甚至高达95%。这种模式依赖客户订单,风险较低,但增长空间有限。为突破盈利瓶颈,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先采后销”模式的力度。
上图来源:云汉芯城招股说明书
数据显示,“先采后销”模式收入从2019年的861.02万元飙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61亿元,占比从1.05%跃升至13.43%。然而,这种模式的扩张也带来了库存压力的激增。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先采后销”模式的库存商品金额多次超过“先销后采”模式,2024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0,308.51万元,远超后者的5,007.02万元。
2020年,云汉芯城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从2019年的亏损3,000万元转为盈利3,000万元,2021年更是飙涨至1.61亿元。然而,这种盈利飙升的背后,或许是“先采后销”模式带来的短期红利。
另外,云汉芯城下游客户以国内生产制造企业为主,公司根据其信用情况通常给予1-3个月的付款账期。
这直接导致云汉芯城应收账款长期处在高位。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99亿元、3.18亿元、3.11亿元和3.2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借款余额也居高不下,2024年上半年达到1.13亿元,占流动负债的36.36%。
信披迷雾:募资项目环评批复与招股书内容有出入
云汉芯城的IPO之路再添不确定性。根据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公司募集资金从最初的9.42亿元缩减至5.22亿元,取消了4.2亿元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募资项目之一的“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环评批复与招股书披露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引发了市场对其信息披露真实性的质疑。
根据招股书,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由云汉芯城与上海启想共同承办,投资金额为1.34亿元。项目旨在新建PCBA示范性智能生产线,研发供应链引擎、质量追溯系统等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合作工厂提供智能化生产服务。
上图来源:云汉芯城招股说明书
然而,环评批复(松环保许管(2021)140号)显示,该项目新增喷三防漆、固化工艺,用于提升PCB主板的绝缘、防潮等性能,并将产能从60万片/年扩产至192万片/年。这与招股书披露的内容明显不符。
上图来源:上海市松江区生态环境局
云汉芯城的IPO之路充满挑战。资金链紧绷、模式转型风险、募资项目信披存疑,这些问题无一不指向公司深层次的经营困境。在IPO的关键时刻,云汉芯城能否拨开迷雾,赢得投资者的信任?这一切,仍有待时间检验。
云汉芯城自成立以来,资金紧张的状况一直伴随着其发展历程。自2014年至2020年,公司共进行了5轮次融资,平均每年一次,且每轮融资均附带对赌协议。在B轮融资中,由于2015年业绩未达标,创始人曾烨和刘云锋不得不履行补偿义务。值得注意的是,IPO前夕,两位创始人通过股权转让套现1.09亿元。
云汉芯城主要采用“先销后采”和“先采后销”两种销售模式。其中,“先销后采”模式贡献了超过95%的收入,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模式。然而,随着业绩压力与日俱增,公司逐渐加大了“先采后销”模式的力度。数据显示,“先采后销”模式的收入从2019年的800万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1.7亿元。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除了2022年,云汉芯城“先采后销”模式的库存商品金额均超过“先销后采”模式。这种模式转型是否意味着公司在库存管理上存在巨大风险?是否会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压力。
云汉芯城的募资计划从最初的9.42亿元大幅缩水至5.22亿元,取消了原定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更令人质疑的是,公司在披露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时存在与官方披露不一致的情况。
“缺钱”一直在路上,创始人照样套现上亿元
2008年,云汉芯城的前身——上海云汉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汉有限”)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双方各持股50%。2009年12月,云汉电子将其持有的云汉有限50%的股权转让给曾烨。随后,曾烨与刘云锋按原持股比例增资50万元,注册资本增至100万元。
从2014年到2020年,云汉芯城共进行了5轮次融资,平均每年一次。每一轮融资都伴随着对赌协议,包括上市承诺和业绩承诺。尽管这些对赌协议现已解除,但其背后暴露的是公司对资金的极度依赖。
B轮融资中,云汉芯城获得数千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深创投、镇江红土等知名机构。作为条件,曾烨和刘云锋承诺: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4亿元,毛利率不低于4%,即主营业务利润不低于1,600万元。然而,这一业绩目标并未实现,两位创始人曾烨和刘云锋已按照约定履行补偿义务。
尽管公司资金链紧绷,创始人却在一级市场频繁套现,引发市场的广泛质疑。2018年,曾烨将其持有的51.5万股和18.025万股股份分别转让给富海节能和临港投资,套现总额达2,025万元。同期,刘云锋将其持有的9.4417万股和36.9083万股股份分别转让给临港投资和鸿迪投资,套现1,350万元。此次股权转让的每股价格约为29.13元,对应公司整体估值13.5亿元。
2020年,套现行为进一步升级。曾烨将48万股和48.45万股股份分别转让给鸿迪投资和郦韩英,套现总额近5,000万元。刘云锋则向福建开京等转让49.5万股股份,套现2,554.4万元。此次转让每股价格约为51.6元,对应公司整体投后估值约为25.2亿。
粗略计算,曾烨和刘云锋通过股权转让分别套现7,001.79万元和3904.41万元,两人合计套现1.09亿元。
云汉芯城的资金需求从未停止,但其创始人的套现行为却显得格格不入。公司多次融资并签订对赌协议,显示出其对资金的极度渴望。
“双刃剑”!经营模式藏玄机
云汉芯城,一家电子元器件分销与产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企业,主打中小批量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与采购需求。然而,其经营模式背后却暗藏玄机。
云汉芯城的经营模式以“先销后采”为主,占比常年超过85%,甚至高达95%。这种模式依赖客户订单,风险较低,但增长空间有限。为突破盈利瓶颈,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先采后销”模式的力度。

上图来源:云汉芯城招股说明书
数据显示,“先采后销”模式收入从2019年的861.02万元飙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61亿元,占比从1.05%跃升至13.43%。然而,这种模式的扩张也带来了库存压力的激增。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先采后销”模式的库存商品金额多次超过“先销后采”模式,2024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0,308.51万元,远超后者的5,007.02万元。
2020年,云汉芯城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从2019年的亏损3,000万元转为盈利3,000万元,2021年更是飙涨至1.61亿元。然而,这种盈利飙升的背后,或许是“先采后销”模式带来的短期红利。
另外,云汉芯城下游客户以国内生产制造企业为主,公司根据其信用情况通常给予1-3个月的付款账期。
这直接导致云汉芯城应收账款长期处在高位。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99亿元、3.18亿元、3.11亿元和3.2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借款余额也居高不下,2024年上半年达到1.13亿元,占流动负债的36.36%。
信披迷雾:募资项目环评批复与招股书内容有出入
云汉芯城的IPO之路再添不确定性。根据招股说明书注册稿,公司募集资金从最初的9.42亿元缩减至5.22亿元,取消了4.2亿元的“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募资项目之一的“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环评批复与招股书披露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引发了市场对其信息披露真实性的质疑。
根据招股书,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由云汉芯城与上海启想共同承办,投资金额为1.34亿元。项目旨在新建PCBA示范性智能生产线,研发供应链引擎、质量追溯系统等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合作工厂提供智能化生产服务。

上图来源:云汉芯城招股说明书
然而,环评批复(松环保许管(2021)140号)显示,该项目新增喷三防漆、固化工艺,用于提升PCB主板的绝缘、防潮等性能,并将产能从60万片/年扩产至192万片/年。这与招股书披露的内容明显不符。

上图来源:上海市松江区生态环境局
云汉芯城的IPO之路充满挑战。资金链紧绷、模式转型风险、募资项目信披存疑,这些问题无一不指向公司深层次的经营困境。在IPO的关键时刻,云汉芯城能否拨开迷雾,赢得投资者的信任?这一切,仍有待时间检验。
责任编辑:敖林
猜你喜欢
华网
共326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云汉芯城IPO:“缺钱”困扰不断,经营模式风险高企,募资项目环评批复与招股书内容存差异
2025-03-24 10:46:36
-
优优绿能IPO:未上市业绩先“变脸”,两股东低价入股遭质疑,股东客户“输血”涉利益输送?
2025-03-21 10:25:13
-
泰凯英IPO遇阻:财务不规范问题引监管关注,外销真实性存疑,代工厂兴达轮胎41次沦为被执行人
2025-03-21 10:20:56
-
太龙股份实控人豪借1.8亿认购增发股份,募资补流还债引质疑,上市至今股东减持套现超3亿
2025-03-20 12:05:20
-
海创光电IPO:两位股权代持人套现3000万退出,保荐机构为第六大股东,募资砍掉5亿补流
2025-03-20 12:01:14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