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摩崖造像被“毁容”,未入册文物如何保护 新京报评论
▲摩崖造像被村民涂抹的前后对比。图/社交媒体视频截图
近日,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当地村民以“还愿”为由用颜料涂抹“毁容”。11月14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从南江县赤溪镇人民政府获悉,此事属实。目前,四川省考古科研院已介入跟进调查。
另据上游新闻报道,该处造像是2021年才发现,还未纳入文保单位,虽然设有监控和大棚保护,但因地处偏远,发现情况时已来不及制止,目前正在邀请相关专家论证,尽力修复恢复原貌。
从网传图片看,民间的自发修复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五颜六色的涂抹让文物丧失了典雅、庄重的古意。稍让人欣慰的是,工作人员表示造像“应该是可以恢复的”。但是否能完全恢复仍很难说,对于有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来说,着实令人揪心。
相信这些当地村民,本意并不是破坏文物,但文物修复是个专业工作。《文物保护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该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造像并非“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完全适用这一规定,所以当地对涂抹造像的老人也只能是“批评教育”。此事也让我们看到,这些未“入册”的文物在事实上仍处于某种“悬空”的状态,并没有得到系统性的保护。
其实,当地对这些造像并非全无防护措施,文物周围建有文物棚和监控。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并未成为文保单位,保护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也导致了“来不及制止”的情况。
文保单位的认定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手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从1961年到2019年,一共也就发布了八批单位名录。省市县级的文保单位认定流程相对快速,但文物从发现到认定再到安保力量到位,这个“时间差”也导致文物保护出现真空期。
南江县的摩崖造像“毁容”事件并非孤例。2018年四川安岳峰门寺的摩崖造像就被发现遭遇“毁容式修复”。修复发生于1995年,当地民众对佛像自发捐资修复,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修成了一副“姹紫嫣红”的样子。
而该处造像1998年才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见,这也是一起发生于文保单位认定“时间差”的文物毁损事件。
一再发生的文物损毁事件也提醒,对于尚未完成认定,特别是位于荒郊野外、易于人为破坏的文物,是否可以有更加细致的方案来加强保护,避免文物保护悬空?
比如,进一步优化流程,加速保护单位认定,抑或明确文物认定完成之前具体的责任部门、保护标准和财政支持,确保在文物发现后得到妥善处置,安稳度过“过渡期”?这些都应当尽快被相关部门提上日程。
从文物分布的状况看,类似的政策探索很有必要,否则部分地区的文保难题可能会长期存在。就以此事发生的四川为例,全省现存石窟寺2134处,数量居全国第一。对于大量存在于野外的造像石刻文物,还需要相关部门多一些争分夺秒的紧迫意识,出台一些特殊措施,确保文物安全无虞。
总之,文保单位认定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但这一纸“身份”不应该是全部。文保工作也不妨持续细化,努力让文物保护不留死角,哪怕暂未“入册”。
责任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华网
共151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2024-04-02 10:36:06
-
2024-03-07 17:05:50
-
2024-03-04 15:36:19
-
2024-02-26 09:15:24
-
2024-02-23 10:15:11
24小时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