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句重话就寻死?彭凯平:拯救孩子的, 不是积极心理学, 而是……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积极向上,而是一种更加温和的自我治愈之道。
比如当他们没有被老师点到名,心里很难过时;当他们跟好朋友吵架了,不想去学校时,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他们,从挫败受伤的感觉里走出来?
《十三邀》第七季里,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和许知远对话中,透露了一则信息。
他说:自己很担心96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因为他发现这一批孩子自杀率特别高。
与日俱增的压力、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给孩子们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是50年前出生的孩子,能在战争炮火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如今出生的孩子,只因为妈妈说重了一句话就要寻死。
这不是在指责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差,而是在说,现在孩子的生存环境已经和5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对外界的反馈更加敏感,遇到问题更容易内耗。
彭凯平觉得,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积极向上,而是一种更加温和的自我治愈之道。
孩子拥有治愈自己的能力
彭凯平在另一个采访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很多家长其实没有真正关心孩子,只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但某种程度上,了解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更重要。 如果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一个考博士的材料,你却希望他考,仅仅只因为大家都说好,那你其实就对不起孩子,而且会伤害孩子。如果孩子的特长是做技术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和价值。 一定要让孩子做擅长的事情,不要担心他会被淘汰。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来,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
相比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发展,让孩子顺应天性和优势发展自己,可以形成一种很强大的抗挫力,帮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何判断孩子的天性和优势呢?
心理学家巴普洛夫根据神经活动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总结出四种不同的先天气质类型,分别是:
兴奋型:精力旺盛、反应快速、直爽热情、情感起伏大,有时会冲动急躁、缺乏自制力和耐心,就像一把火一样“一点就着”。
活泼型:活泼好动、情绪多变、适应力和社交力都比较强,但也比较粗枝大叶、注意力分散,给人感觉大大咧咧、没心没肺。
安静型:比较内向,稳重踏实、性格温和、自控力和持久性比较强,缺点是比较迟钝散漫、爱偷懒,整天都悠哉悠哉的。
抑郁型:就像林黛玉一样多愁善感,时常会让大人觉得行动缓慢、性格怯懦、对外界的风吹草动太过敏感。
其实,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类型都可以发展出强大的复原力和抗挫力。但孩子的气质类型,有时会跟父母的气质类型相冲突。
比如,妈妈是抑郁型气质,却生了个活泼型宝宝。孩子想闹腾的时候,妈妈想静静;孩子想要探索世界的时候,妈妈只想待在家里。
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了照顾妈妈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性格,长期以往,内心就会受到伤害,变得虚弱,甚至形成创伤。
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发展“治愈系特质”
如果父母引导得比较好,孩子内心受伤比较少,哪怕处在高度内耗、内卷的环境里,也可以很快治愈自己。
人格心理学家Brian Little在《突破天性》中讲了一件事:
每次做完高强度的学术交流和演讲之后,他会找到一个偏僻的厕所,待在那里,静静地思考生活和接下来的工作。他用这种方式恢复自己的能量。
由于先天气质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调整自我的方式,有些人喜欢安静,而有些人喜欢从人群中获取能量。这种顺应自身喜好的调整方式,被Brian Little称为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
小生境,原本是指不同的生物栖息在不同的场所。比如鱼类待在海里,鸟类飞在天上,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专属生态系统。
而在人类社会里,小生境还多了一层含义:能够让我们顺应天性地发展和调整自己,可以放松地做自己的生活环境。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洛利斯·马拉古奇,提出过类似观点:父母和老师中间,还存在着第三位老师,那就是环境。
当然,这里说的小生境,不是让孩子上蹿下跳、全然放纵、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在孩子感受受伤、压力时,允许他顺应天性地调整自己。
比如,同样是心里不舒服了,兴奋型的孩子会大量运动转移注意力;活泼型的孩子会去做喜欢的事或者找朋友聊天;安静型的孩子会读书听歌,或者向信得过的朋友倾诉;抑郁型的孩子会一个人待着,谁也不理。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释放压力、疗愈自己,就是在创造属于他们的小生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生境可以培养出孩子较高水平的情绪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一个重要作用:在孩子遭受外界威胁、压力、刺激时,形成一层保护膜,保护孩子尽可能少地遭受伤害。
1979年,心理学家鲍查德等人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对数十对双胞胎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测试,来研究环境到底对人起到多大作用。
结果发现:并非是环境决定了人的特性,而是人出于自我保护的天性,在巧妙地利用环境、改变环境。
比如,实验中有一对已经成年的双胞胎,分别由两个家庭抚养长大,哥哥的情感更丰富,弟弟比较淡漠。
研究者起初以为,这是因为哥哥所处的环境比较友善,父母比较慈爱。但调查发现,是哥哥一出生就表现出比较激烈的情感波动,父母为了配合孩子不得不表现得更温和。
原本气质类型一样的双胞胎,哥哥的父母配合度比较高,可以为了孩子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孩子感到压力时,可以在符合自己气质的小生境里宣泄。
这样一来,哥哥成长中就比较少受伤害,人格没有太多压抑的部分,气质类型发展得比较自然;
而弟弟的父母配合度比较低,人格被压抑的部分比较多,积累的伤害超出了能够疗愈的范围,就变成了创伤。
创伤使得原本对情感很敏感的孩子,因为无法疗愈自己变得冷漠麻木。
鲍查德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不是环境决定人格,而是人格改变环境。
教育学家塞利娜·阿尔法雷斯在《儿童自然法则》中,也提出过类似观点:教育需要的不是创新制度,而是自然法则。
成长环境符合气质类型,孩子就会比较少受到伤害,人格发展相对更健全,自我疗愈能力也会更强。
治愈特质,需要亲子双方共同努力
亲子关系里,难免会有冲突时刻,对治愈能力比较高的孩子来说,这些冲突并不会对他们造成特别大的伤害。内心比较健康强大的孩子,还会反过来体贴父母。
面对学业压力、竞争压力、生活等其他压力,这类孩子也能比较积极地应对,妥善调节,不留创伤。
内卷白热化的当下,治愈系孩子因为具备这些优点,脱颖而出。
就像前文说的,培养孩子的治愈能力,不需要父母时刻顺着孩子,重点可以放在孩子的压力时刻。
Bornstein等学者指出,在孩子感到压力时创造治愈性体验,有解压作用。
关系中的治愈性体验主要包括:平等,互惠,尊重,信任和情感链接。
平等,是指如果孩子感到不满,父母能和和气气地倾听,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比父母低一等,也可以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
互惠,是指冲突之后做一些对彼此都好的事情,比如买两个冰淇淋,母子俩一起吃,这能帮助孩子缓解刚才的紧张和压力。
尊重,是在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时,父母能关心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好奇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看法,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信任,是指父母情绪比较平稳,至少在冲突发生后,能够比孩子更快平静下来,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强大的,我不用反过来照顾他们。
情感链接,是指父母主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让他理解自己在冲突之后也会累、疲惫,需要一个人待着或者做点喜欢的事。当然,这期间孩子也可以去做他喜欢的事。
这可以帮助孩子和父母同频:难受时一起难受,放松时一起方式,亲子链接更紧密也更默契。
培养孩子治愈能力的过程,也是父母探索自身气质类型、符合天性的小生境的过程。教育互动,其实也是亲子之间报团取暖、互相慰藉、互相疗愈的互动。
一个很有治愈力的孩子,往往也有一对善于与孩子互动的父母。相处方式对了,孩子慢慢会长出他应有的样子,也会和父母一起,积极度过那些困难时刻。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责任编辑:李静
猜你喜欢
华网
共76篇文章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动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读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创新。
最近更新文章
-
向新加速 量见领航——量子教育第八届“知识·价值”高峰论坛顺利举行!
2024-04-02 10:43:52
-
2024-04-02 10:41:22
-
优必选2023年营收10.56亿元,教育业务营收占比51.2%
2024-03-29 09:56:31
-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促进校地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召开2024年在蓉高校座谈会
2024-03-07 16:45:30
-
上海纽约大学2023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出炉,升学率79%,就业率94%
2024-03-04 16:40:49
24小时热榜